仰韶村,坐落在黄河南岸一块黄土台上,八旬村民王二保家那口老窑洞,正是100年前,中国政府矿政顾问、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研究员、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考察时的住所。王二保的父亲是安特生的助手之一。
1921年4月,安特生在村南冲沟的断崖剖面上,发现了石器和彩陶片共存的地层。半年后的发掘,使一种新的史前文化类型被发现并以“仰韶”命名。仰韶村,由此成为仰韶文化发现地、现代考古学诞生地,使得今天一座占地约2800亩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在世人眼前。
仰韶文化作为“点亮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被喻为“考古圣地”。然而,“中国文化西来说”却深深刺痛了当时的我国学者,也激发了他们通过考古重建古史的热情。通过李济、梁思永、夏鼐到苏秉琦等几代考古人的不懈探索,于1951年6月、1980年10月,又两次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更深发掘,使仰韶文化遗址的内涵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作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涉及10个省区,延续时间长达两千多年。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在黄河流域持续稳定发展,并强力向四方施加文化影响,为后来统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根基,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被认为是“最初中国”形成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主根之一。
如今,笔者所见,仰韶大道、仰韶酒、仰韶村等无处不赋予仰韶文化内涵;2020年7月,相关微信表情包发布,深受广大网友喜爱;《仰韶百年系列丛书》、纪念邮票和吉祥物等精彩呈现,生动展示了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2021年10月17日晚,大型情景式音舞诗画《寻梦仰韶》博得观众阵阵喝彩。百年纪念大会吉祥物“陶小淘”——这个头戴倒扣的仰韶彩陶盆形帽子,身穿印着纪念大会logo的考古马甲,手握洛阳铲和考古刷,钟爱考古的三门峡“小男孩”一亮相,就受到了广泛追捧。大会上,不仅有旧石器考古、新石器考古和夏商考古等23个专委会举行专业考古论坛,同时在此次纪念大会期间,还邀请部分专家深入社区、学校举办考古公开课,真正让考古活起来、火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9月29日,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正式发布,不仅弄清了青灰色“混凝土”成分,还在人骨土样中检测到丝绸残留信息,在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有谷物发酵酒等重大发现。通过对仰韶文化酿酒方法、饮酒方式及宴饮传统的逐步深入剖析,正在努力再现仰韶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他们的经济生活、迁徙移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崇拜信仰。
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后,地处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仰韶文化将中国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距今6000—55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其特色鲜明的彩陶文化不断向外发散着影响力,以花瓣纹为典型的彩陶纹样遍及大江南北,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收藏在各处,相当一部分彩陶甚至保存在海外博物馆。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刘新安告诉笔者,为了让彩陶艺术再现仰韶文化之光,他20年来致力仰韶彩陶工艺复原和研发。目前又带领团队集中高仿烧制6套(每套1921件)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不同纹饰的仰韶文化彩陶代表作品,并计划将其捐赠给国家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单位。据了解,渑池县正着手启动仰韶村考古圣地建设,投入系列相关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黄河文化高地、考古圣地,创建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文化工程。(马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