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前身是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的创始人和第一任名誉所长。周恩来总理曾明确说:“高士其代表科普。”高士其的作品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青少年,因为高士其不仅以其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作品,向公众传播着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更以其高尚的人格、超人的毅力和战胜病魔的勇气和精神,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和知识分子的楷模。正如著名作家冰心在《高士其全集》的序中所说:“高士其就是全心全力地把科学知识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出深入浅出,充满了趣味的故事,就像色、香、味俱佳的食品一样,得到了他所热爱的儿童们的热烈欢迎。”
我对高士其的敬仰始于孩童时期,那时,作为农村儿童的我,几乎没有可读的读物,只好到处“觅食”,直到上学,方能学到一点科学知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知识的贫乏,一方面是因为好玩,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读物太少,而真正能够让人读懂的具有科学启蒙性质的读物几乎没有,由此,高士其的科普作品就更显珍贵。
机缘巧合,我加入了科普研究的行列,无论是研究所得,还是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我始终认为科普的繁荣源于科普创作,我经常把科普创作比作科普的源头,只有源头不断有活水,才能使科普之渠清如许,才能发挥科普的功效,才能实现科普的繁荣,才能使科普之翼强壮起来。然而,科普绝对不是“小儿科”,而是大学问,是学问做到高深处的自然流露,是高超的表达艺术。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科普创作更是一门复合型技术,不仅需要有好的脚本,还要有好的载体承载,好的表现方式传播,还要融入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地方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在我国,由于科普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群众性和公益性,科普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转变观念、鼓舞人心、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具有团结人民、引导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如高士其的作品就是典型。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菌儿自传》《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的大菜馆》《抗战与防疫》等激励和鼓舞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中,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中。
高士其的感人之处更在于其精神。他原名高仕錤,但他立志“去掉人字不做官,去掉金字不要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他的作品题材极广,科学散文、诗歌、故事、小品、童话,科普文章等应有尽有。其创作技术也十分高超,不仅是文字漂亮,而且语言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禁不住会心一笑,因为不明言,却有所指。即使说一些对之深恶痛绝的事情,也说得非常科学,让人觉得是在讲科学故事,与政治无关,与习俗和文化也没有太大冲突。比如《难为情》《人身三流》等。
高士其的创作技术十分高超,即使是一些“俗事”,也能说得道理十足,且充满科技含量,科普效果突出。比如,在《难为情》《人身三流》这些与色、声、香、味、触等有关的人身器官的科普文章中,高士其利用人们最熟悉的身边事物进行比拟,用故事情节来感染人、吸引人,充分表现了科普写作的高超技能。对于那些抽象的科普内容,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高士其的作品更显示出独特的技艺。在《科学先生对于衣服的意见》中,用培根先生的口传递科学精神的宗旨,指出“权威的信赖要不得;习惯的固执要不得;群众的符合要不得;虚骄的成见要不得。这四个要不得都革除了,才能养成科学的精神…”。(郑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