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 正文

三种视角缺位 独居需求智能硬件存在“无效智能”问题

2021-03-19 11:15:48    来源:脑极体

最近很流行的一组概念 “有效 XX”和 “无效 XX”,所谓 “有效”,指的是根据个体特征来实现价值最大化,而 “无效”则是指那些通用的、约定俗成但并不能放大个体优势的东西。

既然独居者本身就是 “家本位”向 “个人本位”转变的产物,那么面向这一市场的硬件,自然也应该追求 “有效智能”。

但实话讲,许多面对独居需求研发的智能硬件并非尽善尽美。甚至因为独居风潮还在初期,不少产品都存在 “无效智能”的问题。如果要追溯背后原因的话,可能是三种视角的缺位:

1. 消费硬件的产品视角。

虽然现在很多智能硬件都以独居者看重的安全、陪伴等概念,但很多只是通用产品的 “换壳”版本,用户体验并不好。

举个例子,针对老年人的硬件产品除了要有定位、防走失,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成本、字体大小、操作难度等等。

再比如独居者对硬件的安全性能更加注重,在产品设计层面就要从数据流加密、用户控制加密等层面,更为严苛地满足独居人群反入侵的防御需求。

随着消费硬件市场的不断细分,读懂独居者实际需求的厂商才能收获更长远的发展。

2. 钱景背后的女性视角。

提到开发者与厂商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可能女性视角的匮乏就是需要补足的当务之急。

单身经济最早就来源于 “单身女子经济”概念,一些 “主动单身”的女性对智能硬件的认知和购买意愿都是很强的,但目前女性硬件开发者的占比却很小,这就使得很多产品都需要女性付出额外的精力或努力适应才能发挥作用。

女性也对隐私更加注重,在许多私密空间不愿意安装摄像头、携带手机,这些都增加了意外时无法联系外界的可能性,因此,跨终端智能交互、语音交互等技术可能会更符合女性独居者的现实需要。

而我们发现,这种女性视角为出发点的原创型产品,在国内厂商中还比较少见。

3. 弱势群体的普惠视角。

当然,还有许多群体的 “独居”并不是主动选择的,而是现实下的无奈妥协。

过去十年间,中国一共消失了 90 万个自然村落。年轻人的外出、对家乡的眷恋,让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跟随家人到城镇生活,选择独居。

还有一些失独老人、社会边缘人群等等,他们与外界的 “无缘化”并不是主动地、自愿地,加上长期 “无缘”带来的资源不足,很多人居住环境中的 Wi-Fi 条件也并不理想,无力支付高昂的智能硬件成本。如何提升这些独居者的生活质量,或许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思考和协助。

举个例子,在 C 端升级意愿不强烈的情况下,政府或养老机构、社会企业等能不能起到 “兜底”作用,将一些行而有效、满足刚需的智能硬件纳入到福利保障当中?一些价格低廉、交互简单的硬件如智能音箱,能否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提醒、意外预警、报警急救等功能?

这也让我们无法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让独居者避免成为 “无缘人”的路径,除了买买买,除了硬件与物品,或许还需要社会做得更多。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 ·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指出,我们的社会已经从一个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的社会,转变成了允许人们将自己才能的社会。人们正生活在奇妙的个人主义时代中。

独居者的出现与崛起,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制度成熟的现象,不少发达经济体都已经进入了单身社会形态。某种意义上来说,独自生活的人,往往也会带动一个有生气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一方面,需要社会包容,来降低传统熟人社会对独居者的无形歧视。开篇提到的被困独居女性,就在新闻爆发后遭遇了来自许多陌生人的恶意,质问她的选择,这种剧烈转型期带来的观念冲突与冲击,需要建立更包容的舆论环境来予以消解,让更多人无惧 “特立独行”。

另外,对于一些独居者逐渐 “无缘化”的趋势,也需要社会支持网络尽早转型,帮助其建立人际纽带,拥有及时求助的安全感。

比如日本就建立了志愿中心,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社会孤立的高发或潜在群体,设立热线电话,同时提供面谈以及同行支援。2012 年 8 月通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法》,还鼓励人们勇于向外界求助,号召国民 “相互麻烦”,在 “自助”的基础上倡导地域社会的 “共助”。

当 “自助”与 “共助”成为新的社会支持渠道,或许那种依靠熟人体系抱团取暖的传统价值观会进一步松绑,让更多人自由地享受现代生活。

Fuseproject CEO 兼首席设计师维斯 · 贝哈(Yves Béhar)曾这样形容自己设计的陪伴机器人:“Elli.Q 并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过她能促进人健康、积极地享受独居生活。”

独居生活,与单身经济下的智能硬件产业,都要在理想与现实中复杂地交织、演进。而你我,都是这场社会实验的局中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雷蛇发布天隼智能眼镜 镜腿内置隐藏式扬声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